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

电话:010--63725645
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1幢-1层

新闻速览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中心 / 新闻速览

新研究 | 郑素军教授团队:肝豆状核变性抵抗铜毒性的新机制!

日期:2023/11/12     来源 : 来自本站     浏览量 : 163

近期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Cell death&Discovery(IF=7.0)发表了题为“ATP7B R778L mutant hepatocytes resist copper toxicity by activating autophagy and inhibiting necroptosis”的学术论文。该研究首先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了稳定表达ATP7B R778L突变细胞模型,在此模型基础上探究了ATP7B R778L突变细胞抵抗铜毒性的机制。

 

研究发现了坏死性凋亡在WD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,抑制坏死性凋亡可以减轻铜对细胞造成的损伤。此外,研究发现了激活自噬可以通过ATG16L1/ULK1-RIPK1/RIPK3/MLKL通路抑制坏死性凋亡。激活自噬、抑制坏死性凋亡可以减轻铜毒性。该结果为亚洲WD患者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模型,也为未来W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效靶点。
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博士研究生汤珊、梁晨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,郑素军教授、白丽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


Wilson病(wilson disease, WD),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。该疾病是由于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ATP7B基因发生突变,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及铜排泄过程发生障碍,使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脏、大脑、肾脏、角膜等组织器官中,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症状、肝硬化、精神改变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到目前为止,已有800多种引起疾病的ATP7B基因突变被鉴定。第8外显子的点突变R778L是亚洲患者中最常见的ATP7B基因突变。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ATP7B R778L突变的细胞/动物模型。

 

WD药物治疗策略的核心是促进铜的排出和减少铜的吸收。目前用于治疗WD的药物主要分为2类。一类为金属螯合剂,通过络合细胞内的铜,使之进入血循环,随尿液排出体外,从而减少铜在体内多个脏器的沉积。另一类药物为锌盐,可诱导肠上皮细胞中金属硫蛋白的合成,从而抑制铜经肠道吸收。


然而,WD的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局限性。例如,患者需要终生服药;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恶化;部分患者会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等。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WD患者,可以进行肝移植治疗。


然而肝移植治疗亦有局限性。一是肝移植后需要终生免疫抑制,通常仅用于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;二是肝移植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。


因此,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ATP7B R778L突变的肝细胞应对铜毒性的新机制,以期获得针对WD的治疗新靶点。


本研究首先利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建立了ATP7B R778L点突变的HepG2稳转细胞系。该模型的ATP7B R778L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高于野生型HepG2细胞(图1)。


图1. ATP7B R778L突变型HepG2稳转细胞系的建立


为了研究铜超载对ATP7B R778L HepG2细胞自噬和坏死性凋亡的影响,研究使用硫酸铜对细胞进行处理。结果显示CuSO4处理后的细胞自噬和坏死性凋亡相关标志物均显著升高。在RIPK1、RIPK3或MLKL抑制剂处理后,坏死性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明显下调,细胞活力显著提升。



图2. 铜超载诱导ATP7B R778L HepG2细胞发生自噬和坏死性凋亡


为了进一步分析自噬与坏死性凋亡之间的密切关系,研究在ATP7B R778L细胞中进行了自噬激活和抑制实验。结果显示spautin-1显著降低了CuSO4激活的LC3B、ULK1和ATG16L1的基因水平,且促进了坏死性凋亡相关标记物的表达。雷帕霉素(一种经典的自噬激活剂)可以进一步激活CuSO4处理的细胞自噬水平,抑制坏死性凋亡(图3)。因此,自噬激活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来抵抗铜诱导的细胞毒性。


图3.自噬激活抑制坏死性凋亡抵抗铜毒性


研究最后探究了自噬抑制R778L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,并重点关注ULK1和ATG16L1。结果显示在ULK1和ATG16L1过表达的细胞中观察到坏死性凋亡相关标记物的mRNA及蛋白质水平降低。在ULK1和ATG16L1特异性抑制的细胞中观察到坏死性凋亡相关标记物的升高(图4)。因此,ULK1和ATG16L1的自噬信号分子介导了坏死性凋亡的抑制。


图4. ULK1和ATG16L1的自噬信号分子介导了坏死性凋亡的抑制


综上所述,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的WD细胞模型,证明激活自噬可以保护肝细胞对抗 RIPK3和MLKL介导的坏死性凋亡。该研究为亚洲WD患者人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有希望的可能治疗靶点。


第一作者简介


汤珊
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在读;University of Oxford Microbiology and Cell science专业联合培养,研究方向为遗传代谢性肝病。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,中文核心期刊5篇,并多次在AASLD、APASL、中华肝病学会等国内外学术会上做壁报展示。



通讯作者简介


郑素军


●医学博士,主任医师,教授,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

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一科主任

●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联盟办公室副主任

●北京市科技新星,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,北京市卫生局“十百千卫生人才”百层次人才

●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,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、秘书长,北京医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,佑安专科联盟遗传代谢性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、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委员、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,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青年委员,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,“健康中国-肝胆病防治行动”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,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生物医药专家。